刻度上的一年:加强文化保护传承 提升城市软实力

来 源:编辑:发布时间:2018-02-13 查看数0

当前,晋江正举全市之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既是“品质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更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2017年,晋江文化内涵日益丰富,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不断加强,城市品质和文化品位得到同步提升。

2017年5月29日,晋江(安海)第六届两岸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开幕。本届文化节策划举办了“海丝风两岸情”文艺演出、“古镇丹青”蔡笃取油画展、“安平古镇·海丝名城”两岸摄影大赛作品展、“两岸两安平”文创市集以及“嗦啰莲”、“水上捉鸭”民俗等项目。在安平桥景区广场,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安海“嗦啰嗹”阵头,精彩亮相。

嗦啰嗹表演者 黄祖南: 我们感觉我们安海人的文化底蕴很深,应该将这些文化遗产继承起来,(所以)我们培养的四个(小孩),也有旗手、铺兵,家婆。

经过多年的努力,安海“端午、中秋、元宵”三大节庆品牌逐渐打响,平台效应持续拓展。

安海镇党委书记 唐春晓:我们的三大节庆每年都会办下去,而且每年都要有新的提升,每年都要为安海的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民生品质的提升积淀力量,不断地推动安海更好的发展。

本台记者:晋江(安海)“三大节庆”活动的举办只是我市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一个缩影,2017年,我市坚持“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的总体思路,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传承和发展。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坚持保护和利用并重,深耕文化旅游品牌,全面做好文物古迹、古镇名村、历史街区保护修缮,推进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在2017年的央视戏曲春晚上,晋江木偶表演首次亮相,向全国观众展示了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是晋江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第一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的舞台,也是继2016年央视元宵晚会、央视戏曲频道《戏曲采风》和央视体育频道《相约里约》后,泉州晋江木偶第四次亮相央视荧屏。

每年正月初九,永和镇山前村的“火把节”就成为了海内外山前人的共同节日。

2013年,山前村“火把节”被列入晋江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且成功入选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元宵佳节数宫灯,是东石镇特有的习俗。元宵节当晚,在东石镇嘉应庙里,43对新人聚在一起数宫灯,闹元宵。     两岸共数一宫灯,2017年台湾地区组织了11个团体来晋江参加“数宫灯”活动,人数创历史新高。

我市首次举办戏剧文化节,这也是举办了30年的戏剧展演节的一个延伸。

首届戏剧文化节内容包括市民营剧团高甲戏行当比赛、市第三十届戏剧展演节、民营剧团基层公益性演出、精品剧目展演、学术讲座五大活动,总共演出40场戏剧。

草庵、金交椅山古窑址申遗点顺利通过国际专家阶段性考评。

古泉州(刺桐)史迹已正式申报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我市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和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两处申遗点入选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点。

2017.11全国曲艺、木偶剧、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展演在我市举办。

此次展演也是十九大召开后文化部首次举办的展示全国曲艺、木偶和皮影艺术传承保护及创作成果的重大艺术活动。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的82个演出团队,带来八场共80个曲艺、木偶、皮影节目专场演出。

本台记者:2017年,可以说是我市文化事业硕果累累的一年,一方面实施了文化保护传承,打响戏剧文化节、东石数宫灯、金井返亲节、安海三大节庆等文化品牌。另一方面不断丰富了“大美晋江”文化惠民工程,2017年“大美晋江”惠民舞台工程共演出67场,戏剧精品进剧场、进镇村、进企业、进校园演出136场,为晋江百姓献上了丰盛的文化大餐。

今年,我市将深入推进“五古丰登”行动计划,挖掘草庵、金交椅山古窑址等文化资源,设立非遗馆、文化名人展馆,加强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加快龙山寺周边环境整治和梧林、灵水、紫峰里等传统风貌区建设,丰富五店市传统街区文化体验,打造具有鲜明文化印记的城市地标,擦亮人文晋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