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蕴乡情 今时更灿烂
作为著名的侨乡,晋江“侨批”文化底蕴深厚。“批一封、银两元”,一张张“侨批”记载着海外华侨华人的奋斗史,蕴含着他们对祖国,对家乡和亲人的一片深情。近年来,晋江立足地方特色,深入挖掘侨批文化内涵和价值,积极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努力打造晋江特色侨批文化品牌。来看报道:
眼前这栋哥特式建筑,便是上个月刚刚开放的梧林传统古村落“侨批馆”。它建造于1938年,房屋的主人蔡顺意是清末至20世纪初的商人,在菲律宾经营钢材、布业、雨伞等多个实业。他敬恭桑梓,事业有成时回乡建设“侨批馆”,彼时恰逢抗战,蔡顺意倾囊支持,最终自家“侨批馆”无钱装修。今年,晋江在梧林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中,赋予了“侨批馆”遗址新功能。
晋江市档案馆编纂科科长 洪佳玲:梧林侨批馆是我们晋江第一个设立在景区的侨批文化展示馆,展馆我们以晋江侨乡为背景,以侨批业的发展为主线,通过136件馆藏档案来进行侨批文化内涵的展示。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汕头侨批文物馆时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一直以来,晋江积极拓展渠道挖掘侨批文化内涵,创新形式开发侨批文创精品。梧林“侨批馆”就是晋江推动侨批文化与旅游事业深度融合的最新尝试。
从136件珍贵档案中,我们可以窥探侨批业的发展历程和“侨批”背后的家事国事天下事。
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侨批业历经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始终把诚信作为立业之本。而在一来一往的侨批中,质朴的语言无时不刻都在传递着优秀的家风家训。
晋江市档案馆编纂科科长 洪佳玲:像这边这封1934年的侨批,信中就记载了“小女四周月//一切费用务必节省为要”。侨批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
惦记家乡发展的海外华侨除了顾家赡养,对公益事业也不遗余力,他们捐资办学、修桥造路、赈济灾民,为晋江早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抗日战争时期,晋江华侨通过侨批,以口号、漫画、戳印等形式,宣传抗战政策,这样的批笺被称为“爱国笺”。
晋江市档案馆编纂科科长 洪佳玲:我们现在看到了这个批封上印有飞机的图案,这可以看出我们当时采取的一个航空救国的政策,上面印有胜利的首字母sl,也体现了我们华侨对抗战胜利的美好愿望。
“侨批”就像是历史无声的诉说者,记录着共克时艰的家国情怀、仁爱孝悌的家庭观念、尚俭戒奢的持家法宝、乐善好施的博大胸怀。即便在当下,仍然值得借鉴。在2013年6月,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晋江侨批以数量丰富、品种多样的特色,有力助推申遗工作,成为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大家庭中的一名成员。
截至目前,晋江档案馆现有馆藏侨批档案5849件,主要来源地为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占福建省官方收藏侨批实物近半,并建立了完整、规范、可共享的侨批专题数据库。
侨批是世界记忆遗产,也是晋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通过对馆藏侨批进行整理编研,晋江先后推出《晋江侨批集成与研究》《泉州侨批故事》《图说晋江侨批》等一批作品,成为“带得走”的侨批文化普及教材和宣传材料,更好地传播侨批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如今,“水客”的身影与侨批局的繁荣早已成为过往,但尘封在侨批里的感人往事却源远流长,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