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鞋服产业背后的“力量”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19-08-28 查看数0

外贸转型品牌代工 中小企业“向上”之路

日前,市工信局组织工作人员,对我市各镇街的鞋服制造企业开展调查摸底,深化产能回归动员,传导品牌代工需求。鞋服是晋江千亿产业的“看家宝”。安踏、特步、利郎等耳熟能详的品牌都出自晋江,而这些品牌企业的背后,是许多中小企业茁壮成长的“沃土”。今天的节目,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去领略这些品牌背后的“力量”,看看他们是如何获得品牌企业加工链的“入场券”。

位于东石镇的天守服装织造是安踏集团的代工企业之一,1994年成立之初,天守服装仅做东南亚等地的外贸生意,但东南亚市场产品低端,做了十几年之后,利润已经无法支撑企业继续壮大发展。于是,2007年,他们放弃外贸业务,转而做安踏服装代工厂。

天守服装织造总经理 叶宏忠 这里的这些产品都是我们公司自己研发,自己设计,我们设计完以后就把产品提供给安踏,他会去参加订货会,所有我们设计的产品中的订单都是由我们来生产,我们也会做很多的工艺的创新。

目前,他们已承接了安踏成人、安踏儿童以及安踏PLUS等三大品牌的服装生产。

每一年,天守的研发团队都要做出700多款新产品提供给安踏。今年,他们接下安踏集团950万件的服装产能,同比去年增长了20%。

天守服装织造总经理 叶宏忠 我们不是简单和安踏只是做代工贴牌,我们更核心的是在于研发跟创新,我们要做出很多产品的研发,很多创新点,我们可以给到安踏(新产品),我们就能争取更多的订单,那我们对于整个研发部每一年都会拿出5%~10%(营收)做研发产品。

同样由外贸转型代工的还有许多来自陈埭的中小鞋企。于1990年成立的大东亚体育用品公司,原本只是一家仅有几名工人的家庭作坊,之后从外贸起家,现如今已成为斐乐、斯凯奇、hitec、joma等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优秀供应商。

大东亚(福建)体育用品业务副总 方海燕 像现在我们卖的非常好的disruptor II的这款鞋子,可能全球销售都已经上千万双了,我们工厂可能就已经做了五六百万双了,去年到今年一直都有在做,第1代第2代第3代在不断地更新颜色,还有一些设计上面的都有在做产品的跟进。

比利时护士鞋,能通过鞋底设计将人体身上的静电导到地面、意大利的斐乐钢头鞋与木椅对敲仍不变形、美国sketchers的防水户外鞋则实现了动态静态双重防水,这些具备特定功能和技术难度的鞋子均产自大东亚。

大东亚(福建)体育用品业务副总 方海燕 现在目前还是比较多做一些工艺难度稍微有一点技术上的东西,这样子才能应变比如说贸易战下来,周边东南亚国家一些关税的原因导致价格上的竞争,那我们要在这些竞争当中有一些优势的话,我们可能要进行自己的一些技术上面的更新,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的时间会和精力会去研发一些比较有技术难度的一些产品。

品牌驱动代工升级 生产全链条优化

在晋江,中小企业为本地品牌代工的趋势越发明显,品牌企业把代工作业外发到中小企业,集中火力做推广、做研发、做品牌。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小企业做配套的产业集群联盟品牌逐渐显现成型,而这些中小企业的生产水平也全面升级。

在天守服装的生产车间内,智能吊挂系统正在忙碌而有条不紊地作业。一件件衣服被分成了不同数量的工序,沿着各自不同的轨道前进流到工人的作业台,工人们则坐在流水机前熟练地操作着。

天守服装织造生产厂长 赵永爱 我们吊挂系统可以精确到每个人的生产节奏,哪里堵货或有瓶颈,运作我们是整件衣服,每个部件都挂上去,整件生产,所有的货物挂上去,再就是我们电脑有排工序,假如一件衣服有20道工序,20个人,每一个人监一道工序把一道工序做好。

对于代工厂来说,交货期和品质管控都是品牌企业重点看中的服务能力。对此,天守服装在2017年启动内部生产管理变革。在车间入口的墙上,挂着一个近4平米的显示屏,这正是车间的大数据监测平台。从裁床的前端数据采集、到生产全流程、目标产值、订单信息、品质管控等数据串联而起、一目了然。

天守服装织造总经理 叶宏忠 以往我们的整个数据链是不串联的,不串联的话我没办法实时跟进到每一天的产值标准,我不知道我今天能出多少件,但是我们通过EIP和Mes系统,我们可以实时在这个平台上看到,我今天下了多少件衣服,然后我们也可以随时给客户说什么时间订单我能交货完。

从外贸转型代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涉及到了生产方式、生产设备、生产标准都需要达到品牌企业的要求。目前,天守服装已逐步推进国际、国内高端服装的研发,将晋江服装公司、长汀纺织公司、漳平染整公司进行整合,形成服装产业生产链。

天守服装织造总经理 叶宏忠 集团总裁蔡天守到东南亚“一带一路”去学习回来,我们召开了几次的董事会议,我们准备做第二期工程,从我们的织布之后到染整到服装做一个生产链,那我们自己能有自主的研发能力,我们可以有更好的竞争力。

对于鞋企来说,智能化改造则体现在鞋子各部分的配件生产。在大东亚体育用品的生产车间内,电脑针车被装上了智能程序,自动缝边、自动切线,针边距不仅更规范了,人工效率也大大提升。

大东亚(福建)体育用品生产总监 詹海北 我们今年有购买了70台的全自动电脑车,一台是4万多块,现在这个电脑车的人工可以减少一半,但是成本可以降低1/3,那我们现在1400台的电脑车自动切线的,我们的人工也是可以提升到15%。

除了生产实力之外,大东亚体育用品获取国际订单的“看家宝”还有其庞大的技术团队。近百人的研发部门每天都要与供应商共同解决几十款鞋子的技术问题,再将制鞋成品寄给国外客户,靠着技术支撑和生产推动,源源不断获取国际订单。

大东亚(福建)体育用品开发部经理 张卫 (雪地靴)第一批开发是客人提供图纸,到接订单,到确认到下订单。也就是在我们工厂起步的就是这款,后面我们这也做了很多款的升级版,像这一款我们做了将近100个版本,各种材料,各种工艺,各种升级版,一直都很火的,我们工厂就是做爆款。

在外贸转向代工的那一年,大东亚开始借助外部顾问团队进行标准化改革,组织高管前往台湾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为品牌代工近十年的历程让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东亚(福建)体育用品董事长 林耿煌 创业的时候,可能就只有一两千平,到现在都已经有几万平了,我外面还有两个厂,三个厂大概有10来万平。整个跟着他们也学到很多东西,你(品牌企业)要求多,那我们就要自然而然地也要提升,要不达不到要求。

不管是天守服装,还是的大东亚体育用品,都是我市转型品牌代工的成功企业典型。在晋江,随着产业转型的加速推进,还有更多的企业正在陆续加入这场产业链条的重新整合中,而政府也在其中积极引导推动。截止目前,市工信局已进行了三轮摸底调研,向企业宣传各级鼓励品牌代工政策,引导更多中小鞋服企业对照品牌要求,开展企业改造提升。接下来,我市还将举行产能对接会,力争更多鞋服品牌与外贸代工厂鞋服企业实现成功对接。

本台记者 吴晶晶  “心无旁骛”,这是我采访完这些企业之后最大的感受。在我们采访回来之后,天守集团的总经理叶宏忠先生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说安踏集团这么多年带着他们共同发展,他想借助我们的话筒,再一次去表达感谢之意。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晋江的这些企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合作,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彼此推进彼此信赖的默契。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代工企业他们专注为品牌企业做研发、做生产,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远远超乎了我的想象,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些企业,他们甚至可以接下国际大品牌的订单,我认为这是对晋江的制造能力能力,给予了非常大的肯定。

对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企业来说,只要市场萎缩 产品价格下降,他们就很有可能马上会面临生存危机,再加上现在国际形势比较复杂,这些中小企业他们很有可能会面临,因为加征关税而带来的产能过剩、生产订单不足等等情况。但是假如这些小厂各有所长,并串联成品牌集群的组成部分,将很有可能出现“1+N>1”的效应。对于品牌企业来说,他们可以从烦琐的生产环节中退出,专注去做营销、物流 ,还有设计等产业链高端的部分,所以“1+N”也会远远大于1,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