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支撑 企业开辟新天地
近期,北京、新疆、辽宁等地的疫情相继出现反复,全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已经连续两天破百,再次警醒国人,防控不可松懈,疫情是一场持久战。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防护措施的同时,国人的健康意识和卫生意识随之增强。面对这样的市场新需求,现在,我市企业依托技术创新,切入大健康防疫领域,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前不久,在海峡(晋江)微生物研究院,记者见到了一款新型消杀病毒产品。据常务副院长何水洞介绍,这是他们微生物研究院在疫情发生后,集合平台之前储备的抗菌技术成果,开发的液态纳米抗菌膜。
海峡(晋江)微生物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何水洞:它其实是液体的,我们可以喷在所有手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自然干了以后,它会在表面形成一个隐形的保护膜,对接触到这个物体表面的细菌乃至病毒,都有非常好的杀灭能力。像我们酒精和84消毒液的作用是在物体表面经过半个小时之后,这个物体表面其实就会没有效果了。但是我们这个产品形成保护膜之后呢,只要这个保护膜不会被破坏掉,它的抗菌性会一直存在。
现场,何水洞向记者展示自己的皮面记事本,使用该产品放置半个月后,表面的抗菌膜还可见。据了解,与酒精、84消毒液相比,液态纳米抗菌膜不仅抗菌效果更持久,而且可以追溯监管,通过紫外线灯照射,表面的保护膜便可一目了然。经权威机构检测,病毒灭活率高达99.99%。
海峡(晋江)微生物研究院实验员 吴晓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数值1186,是我们键盘上未处理过取下来的表面细菌数量,389是我们刚刚处理过液态纳米抗菌膜的一个细菌数的对比,所以前后差别大概在3倍左右。它可以明显降低我们日常所接触的物体表面细菌数。
该产品可用于公共交通、学校、酒店的消杀。目前,他们已经与中国网约车协会、南京市政府、滴滴青桔单车合作,在南京试点共享单车消杀新模式,便于监管的同时,降低工作人员消杀频率,还能有效保障市民出行用车安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围绕大众担忧的公共交通、场所、接触物等方面的健康安全隐患,除了液态纳米抗菌膜,海峡(晋江)微生物研究院依托原有的技术积累,还研发了“臭氧水雾化消毒通道”、抗菌手机保护袋等系列创新产品。
海峡(晋江)微生物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何水洞:这个跟我们之前所探索跟研发的方向会不一样,因为我们之前更多的是做一些我们传统的产业,像鞋子服装,他们有一些微生物控制的需求去做研发。这个疫情,我们的研究方向也都已经调整了,更多的是考虑到我们的消费者日常需求在哪里,去做一些探索跟研发。
因为疫情调整原有产品研发方向,转换赛道的企业还有瀚森集团。作为一家泳装面料企业,日前,瀚森集团发挥技术优势,开发的20多款新型防护服面料面市。相比传统防护服面料,更具弹力、透气、抗静电、阻燃等附加功能。
瀚森集团研发部门经理 许基展:考虑到防护服面料的一些特性,它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它有一些不透气性,以及在使用上面笨重的缺点,再结合我们泳装面料的基础上,把张力、弹力增加进去,目前这些产品有同步还在开发的一个阶段,也有打样成品的。
许基展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后,电视新闻上,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医护人员汗流浃背的画面,让他们萌生了研发新型防护服面料的想法,用自己的专业,做出让医护人员穿着更加舒适的产品。目前,产品已经提供给拿到二类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使用。
瀚森集团董事长 许宏恭:瀚森集团从开始研发到现在,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就是要把这个产品做好。那做好产品呢,我个人想法是,因为它将成为一个常态化,包括国内国外,各个国家都会做一个战略储备。那这个防疫物资就永远会有需求。
技术创新就是生产力。许宏恭说,新型防护服面料作为瀚森集团的一项新业务,将常态化长期发展。为此,他们已经开始在申请办理相关方面的生产许可经营资质。
瀚森集团董事长 许宏恭:防疫物资这块的业务,将会在我们公司,我的预测会占有40%以上的这种规模。一件防护服就是两三米的(面料),和我们做一件泳装那么一点点面料不一样。它的需求量一旦形成,在市场上能够接受,它的量会占我们一半,估计这个销售额还会提升。
疫情,是危机也是转机。瀚森集团的新业务线,抵消了一部分外贸的冲击。海峡(晋江)微生物研究院开发的系列创新产品,交由相关企业代工生产,提高产能,企业相互协作开辟了新市场。在何水洞看来,疫情让民众感受到微生物控制的重要性,某种意义上也教育了市场消费行为的养成,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健康产品都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海峡(晋江)微生物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何水洞:未来,作为海峡微生物研究院,还是会定义在怎么去服务我们整个晋江的产业,怎么去提供我们的一些技术输出,帮他们开发一些更新的,或者说更契合当下抗疫需求的这么一些产品,比如说像抗菌的鞋子、外套,甚至我们日用的一些产品。其实,旧的需求可能会受影响,但是也会产生很多新的需求,只要有技术的结合,只要有质量保证,我认为是可以开发出一个非常好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