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伞企欲借标准“走出去”引领技术“出海”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20-10-23 查看数0

都说谁掌握标准,谁就掌握行业话语权和市场主动性。作为伞类产品出口大国,我国每年伞类产品总产量的70%左右出口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这些伞类产品中很大一部分就产自我市东石——中国伞都。在产品走出去的同时,现在,伞企们正谋划着以标准“走出去”,引领伞类产品、技术和服务 “走出去”。

昨天,《晴雨伞》、《太阳伞》国家标准外文版审查会议在我市召开。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全国制伞标准化委员会的领导、专家和委员们齐聚我市,共同审查《晴雨伞》、《太阳伞》两个国家标准的外文版。

全国制伞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 王彦明:这两个国家标准是在去年的12月份,在国标委立项的两个国家标准的英文版。经过大约六七个月的时间,这里面晋江的企业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实际上是到了最后一个阶段做审查。审查完之后,我们就会报到国标委审批。审批完了之后就发布了,在市场就可以用了。

全国制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自2015年成立以来,已经完成了13项标准的制修定。其中,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8项。12项已经发布实施,涵盖基础性国家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等类别,初步构建了伞类产品标准体系。然而,目前,还没有一项外文版标准或国际标准与国际互认,以致于国内出口的伞类产品都以进口国的质量要求和标准为准。

全国制伞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 王彦明:企业在国际上竞争,很重要的一个是产品的品质,衡量产品的品质就是标准,那标准跟着产品出去的话,国外的一些客户对这个产品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对标准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该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太阳城洋伞总经理蔡荣湍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大概有七成产品出口,这部分产品主要是依照出口国的标准来生产,一直没有话语权。38年来,他们凭借的是制伞的过硬基础,实力赢得客户的信赖和订单。

太阳城洋伞总经理蔡荣湍:国外发明专利我们有很多,国内的实用新型专利也有很多,所以基本上我们跟客户沟通都比较有默契,我们的(产品质量)要求,基本上客户都可以接受。

东石是中国伞都,是中国晴雨伞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和太阳城洋伞一样,长期以来,这里的伞企出口产品都是依照出口国的标准。这就意味着每家企业都需要两套甚至多套的产品生产标准,其背后带来的是成本的增加。

梅花伞业总经理 王卿泳:我们产线可能会分国家或者产品,根据它们的不同特性去做一些筛选分类。如果一条产线什么都做的话,那这个标准可能就没办法比较好地去做执行和贯彻。这样费用会比较高。

成品企业的多套产品标准,也在影响着产业链上游。优安纳伞业每年晴雨伞出口超百万打、有上千万把,对配套的供应商有一定的要求。

优安纳伞业总经理 王翔鹏:确实全世界每个国家甚至每个采购商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所以久而久之形成非常复杂,对生产企业或者材料配套厂商,会有非常多套的材料要求和标准。

标准不一,同样制约着制伞行业的自动化、数智化升级。为此,企业期待行业能够逐渐规范,走向标准化。近年来,制伞行业国内标准已经不断完善,而国际标准的缺位,却随着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日益凸显。此次两个国家标准外文版的审查发布,是否能改变这一现状?采访中,企业看法不一。

太阳城洋伞总经理蔡荣湍:它本来就是从国标直接翻译成外文版,是没有差异,所以外文版,目前来讲,对国外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梅花伞业总经理 王卿泳: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国的标准向国际标准走出去的第1步,让更多的厂家或者更多的品牌单位、出口单位能接触到真正的标准英文版,怎么去跟客户沟通?怎么去传达国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这是挺好的一个事情。

出口量占比70%!中国伞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可见一斑,质量、技术和服务均属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我国的制伞国家标准已经高于国外很多国家。国家标准翻译成外文版,是制伞国家标准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这两项国家标准的外文版有望与主要贸易国统一晴雨伞的基本结构、通用词汇和技术要求,消除沟通交流中的基本障碍。同时,在疫情冲击伞业市场的当下,这也将有助于推动伞类产品技术“走出去”,促进伞类产品出口向稳向好发展。

优安纳伞业总经理 王翔鹏:作为生产大国,我们想走向生产强国的时候,其实我们第1个提出要制定全球的标准。当然,前期我们的中文标准已经是非常齐全。这个时候我们提出把它翻译成外文,也是通用性,向全球的雨伞制造商也好,和雨伞客商采购商提出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全球标准,也有利于我们产业链的统一。

接下来,伞企如何抱团将国家标准的技术要求推出国门,取得与主要贸易国家的标准互认是重点。这样才能真正结束制伞行业出口产品以进口国质量要求和标准为标准的局面,做到以标准“走出去”,引领产品、技术和服务“走出去”。

全国制伞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 王彦明:从标准引领技术这个角度来讲的话,因为咱们国家的伞业在世界上是最大的,技术也是非常先进的,所以它的标准,应该也是国际级的水平。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当中,它是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所以说意义还是比较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