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李毓松:“讨海”20多年 “讨”出红火生活
红膏蟳是闽南海湾深处的螃蟹,具有壮腰补肾、消积健脾、养心安神之功效。每年冬至前二十天左右,是捕捞红膏蟳的最佳作业期;金井镇南江村的李毓松从父辈开始就从事渔业生产,他从16岁开始下海,期间还开过摩的、做过裁剪,几经周折,最终还是选择“靠海吃海”。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红膏蟳作业季,李毓松的渔船捕获的红膏蟳卖了70多万元,扣除各项成本,纯利润有十几万元。今天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系列报道,就一起来了解他的讨海故事。
2020年12月16日下午两点多
晋江市金井镇南江村水产贸易市场
新鲜上岸的红膏蟳等渔获正在交易
李毓松老婆胡建芳:我老公在船上开船,我在家里负责渔获的销售,做这行多久了十几年了。
这天是农历十二月初二,恰逢天文大潮,金井镇南江村海边的浪比较大,低温的天气让许多人都窝在家里,但这并不影响鱼商们参与红膏蟳竞价的热情。
鱼商蔡俊仪:这个季节海底蟳比较硬,质量比较好,我们家就在市场旁边,中标的这些蟳都是众人来买。
至今,南江村的水产贸易市场仍然保留着最原始的交易方式:有意向的鱼商现场出价、竞价,最后由价高者得。
鱼商蔡俊仪:今天买了143斤红膏蟳,价格170多元每斤。
每年冬至前二十天的时间,红膏蟳无疑是南江村水产贸易市场的主角,只要渔船进港渔获一上市,马上被一抢而空。
鱼商蔡俊仪:就是渔获少,少自然比较贵。
据介绍,红膏蟳长期潜伏于海底,个大肉肥,强健有力,民间又称“海底蟳”。捕捞野生红膏蟳不仅需要传统的放网作业方式,而且要看天吃饭。
闽晋渔00209号船船老大李毓松:越是风大的时候那些贵重的海洋生物才会浮上来,这样才能抓到 ,所以说没风的时候是不出海的,像螃蟹那些生物风浪不够大是不可能把它们带到海面的。
捕捞红膏蟳除了要借“风”作业,捕捞上船后处理时也必须非常小心。
闽晋渔00209号船船老大李毓松:有时候有些个不小心的,本来是弄了根铁棍想要螃蟹爬起来,结果就被钳住了,而且是越钳越用力//那种野生的蟹力气非常大,和咱们那种河里湖里的蟹不一样。
现年50多岁的李毓松是闽晋渔00209号船的船老大,也是这艘船最大的股东。在海里讨生活20多年,他对捕捞红膏蟳很有经验。
闽晋渔00209号船船老大李毓松:产量的话多的时候能到300多斤,少的时候只有100多斤,主要是看位置,就好像看电影位置也分好坏,当然网也有好坏之分。
虽然野生红膏蟳的价格较高,但由于产量小、捕捞期短、作业难度大;目前,南江村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已经不多了,李毓松的船员主要来自惠安小岞。
闽晋渔00209号船船老大李毓松:最多出去两天就必须回来了,回来之后那些活鱼螃蟹比较贵重的就先拿去卖,之后趁还有风浪就还要开船出去继续捕捞。
按照分工,李毓松主要专心从事海上捕捞作业,岸上渔获的销售和后勤,由老婆胡建芳和外甥李子敬负责。
李毓松老婆胡建芳:我们主要卖闽南人说的红膏蟳,全部是野生的,还有捕捞螃蟹、黑鲷鱼还有杂鱼。我们这个红膏蟳季节性很短。
胡建芳是浙江舟山人,结婚20多年来,她和李毓松共同打拼,夫妻俩配合默契、分工明确,一家人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
南江村5 现场李毓松老婆胡建芳:海边人三餐都喜欢吃鱼,如果没有鱼,好像没有吃三餐,这个“哈马”是我们自己海里捕的,这是白鲳,待会打算用哈马去煮汤,自己海里抓的鱼比较新鲜好吃,白鲳去炣。
因海而兴,因海致富。2014年,依靠多年来讨海赚的钱,李毓松和其他两个兄弟,共同出资近200万元将原来的老房子翻建至4层,三兄弟一人分一层居住,每层面积有200多平方米。
南江村4现场 李毓松老婆 胡建芳:这边就是我们的客厅,也是简单的装修,盖几间房来住,住在农村,做这种工作,按照闽南人所说,祖业祖业。这间是我们小孩的房间,这边是卫生间,这个是床铺,这边是小孩设计的一个类似更衣室。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红膏蟳捕捞季,李毓松所在的闽晋渔00209号渔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闽晋渔00209号船船老大李毓松:今年(2020年)抓得比较多的(渔船)有八九十万,我自己就70多万,大概是20多天,按市场价格扣去成本的话就赚了十几万。
如今,在晋江生活20多年后,李毓松的老婆胡建芳已经会讲一口流利的闽南话,她们的儿子目前在泉州从事销售工作;李毓松说,虽然现在已经过了红膏蟳作业季,但只要有合适的天气,他依然会出海作业,因为对他来说,出海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