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全力以“复” 在危机中成长
三创园是我市重点打造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现有104家企业已经全面复工。经历疫情的洗礼后,园区管理方和科技企业携手想尽办法,努力弥补停工一个多月的损失,同时总结经验教训,在危机中成长。
在三创园创客大街的这家企业里,即是公司合伙人也是技术人员的李尚瑾一大早就坐在电脑前工作,而一旁的检测系统不停地闪烁着,正持续运行中。
晋江纳创新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尚瑾:电池是我们整个系统核心的部件。我现在做的是电池一些性能的检测,因为这段时间疫情,导致我们一些成品没有办法组装完成,影响交货进度,所以说我们晚上同事也加班到2点多。
据了解,这种加班加点的工作状态已经是公司复工以来的常态。
晋江纳创新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岳万兴:我们差不多每天只睡两个小时,可能要在5月过后才能把疫情停工这段时间的影响补上。
纳创新是一家新能源企业,其开发的太阳能储能电源是中国科技部科技援外项目,产品主要出口柬埔寨、菲律宾等“一带一路”国家。三四月份原本是春节后出货的一个小高峰,不料疫情突袭,打乱了工作步伐。满足复工条件后,公司一边赶货,一边与客户协商沟通,提前获取订单、储备原材料、安排生产,并寻求更多的物流渠道,应对疫情新常态。
晋江纳创新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岳万兴:作为创新来讲,危机随时都会出现,只不过疫情让我们提前感受到危机的到来,我们也是要做好心态的调整,有时候确实是被逼到一定的情况我们才会有更好的爆发力。
同为创业型科技企业,有零有食复工第一天员工到岗率就达100%,信息管理中心、电商部、外贸部等部门的工作全部恢复正常。
福建有零有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世伟:疫情期间我们有线上办公。线上办公反而是提高了所有人的能力,这点还是可以,反而危机就变成一种成长。
有零有食落地三创园以来,迅速从孵化项目培育为成长型企业,现有的办公场地已经不够,今年新拿下15号楼作为研发大楼,不过受疫情影响,装修进度推迟了近两个月,预计下半年才能投入使用。
福建有零有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世伟:我们企业算比较年轻,什么都是以创新为主,不断地创新,所以要各种各样的共创研发,会议室要很多,人员也要挺多的。15号楼主要是研发产品,这里变成是人员加会议室加软件的开发。
主打可以当水果吃的冻干零食,有零有食线上线下渠道全布局,疫情期间员工练就了线上办公,维持公司正常运转,然而物流停滞却严重影响电商订单的发货。为此,公司也从中反思,计划全国多仓布局,同时提前储备生产原材料。
福建有零有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世伟:练就移动办公、多仓,几乎就能应对疫情的突发情况。越是危机越是机会,因为所有的机会都是危机中成长的。
三创园是晋江重点打造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累计引入中科院等公共研发平台12家;孵化项目189个,其中毕业20个、在孵104个。现有企业104家,均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晋江市三创园公司副总经理 黄丹蓉:我们到目前为止应该是100%都复工了,因为我们这里面基本上都是一些科技的中小型企业,小微企业,所以在能复工的当下我们就立马组织相关的力量,确保大家在及时复工的同时,也是安全地复工,顺利地过渡。
为了帮扶园区企业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三创园第一时间宣导各级纾困政策,让企业应知尽知;同时对入驻小微企业减免2022年3-5月租金,积极协调医疗队上门核酸采样,为企业提供便利。
晋江市三创园公司副总经理 黄丹蓉:尽量减少因为疫情带来的一些影响,包括出行,包括商务对接洽谈等等。另外就是在他的产品推广上面,市场的推广上面,我们尽量让他能够更好地做到内循环,在疫情的情况下出不去,至少在我们本土的市场里面,我们希望他们在这个时候能够显示出地理上的优势,就近在咫尺,能够及时地进行科技上面的、技术成果上面的对接,进行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