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良盾:仿制古船 传承水密隔舱技艺
说起“泉州湾宋代海船”,大家可能不会陌生。1974年,一艘沉睡了近七个世纪的宋代海船,在泉州后渚港成功发掘,举世震惊,为复原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除了实物外 ,宋代古船的制造技艺也倍受世人关注,家住深沪的水密隔舱造船技艺传承人杨良盾,从去年开始便准备仿制“泉州湾宋代海船 ”,他希望 仿制 古船,能够将以往的造船技艺保留下来。
记者见到杨良盾时,他正在家中的工作室,专心致志地打造一艘船体模型。
深沪造船师傅 杨良盾: 这条船模是仿制泉州湾宋代海船,这是根据当初1970年代挖掘的,龙骨17米多,船长是24米多。向数据来比例缩小35倍。来仿制这艘宋代海船。
杨良盾告诉记者,由于缩小比例,复原仿制的难度也很大,不仅需要更多的时间,也需要精心细致地制作。
深沪造船师傅 杨良盾: 造这条船模,要历经一年左右。 我这条船的船底。我是按照它一条一条(木条)交错对接。两边船底需要三十左右(木条)来拼接。
今年56岁的杨良盾是泉州市第四批水密隔舱制造技艺非遗传承人,15岁时 他便跟着老师傅学造船,之后一直与船“打交道”。说起为何要仿制“泉州湾宋代海船”,杨 良盾 说,这艘古船具有水密隔舱和多层板工艺。
深沪造船师傅 杨良盾: 我们这边就可以看得到,13个隔舱板,隔开每个舱水都不会流通,分开装货。我把(船模)一边做完整,一边不做。这个坡面主要就是展示里面的水密隔舱。展现给以后人过来参观来,看得到里面是怎么做的。
为此,杨良盾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寻找资料、反复打磨。经过努力,这艘“泉州湾宋代海船”的船模已渐露雏形。
深沪造船师傅 杨良盾: 那个船的强度和那个水密度都会比较好。还有船底还有几个高低得像台阶一样。我们看起来没什么,(船)在海里面航行,稳性是比较好的,以前(造船)工艺是相当复杂很有讲究的。
杨良盾说,造船是一项枯燥、乏味的事情,但他仍然乐此不彼。随着现代社会造船技术的进步,木船渐渐被铁皮船所替代,杨良盾担心水密隔舱这项古老的造船工艺会失传,作为一种工艺文化,他望这项技艺能被代代传承下去。
深沪造船师傅 杨良盾: 水密隔舱,以前全世界是没有的,中国才有。几百年前我们造的船就这么复杂,技术这么好,如果没有把它保留下来,真是太可惜。我们还原一些旧船。把以前的工艺给它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