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追“新”人
他是从传统记者到全能媒体人的“洪天王”、她是不会闽南语但坚持做《老闽南》的“00后”编导、他是慢性子,却时常跑赢新闻的“老潘”。中国第26个记者节,让我们了解他们的从业故事。
从洪天益到“洪天王”,一共需要几步?
现在这种技术发展这么快,高手太多了,那我们只能把手上掌握的技能发挥到最大化。
当“00后”贵州妹子遇到闽南语,陈萌懵了~
他就说他听不懂,他就一直拽着我的手,当时我觉得有点太热情过度,然后我脑子里面就想到那些新闻,什么大学生去村子里面被拐卖,我当时就很害怕。
“我是个慢性子,但我做新闻是用追的”,老潘很新!
我觉得虽然我性子比较慢,但是对于我们这种新闻工作会比较稳一点。
记者节特别策划
我们都是追“新”人
洪天益:我平时就是这些装备,航拍机、稳定器、移动电源,出去设备还是要多一点,那没办法,得备着。
洪天益从事记者行业14年。装备从一台摄像机、一个话筒到如今全副武装。一路打怪升级,现在他已经可以随时随地出精品。
洪天益:刚好遇到下午傍晚,夕阳景色会比较好看,那我在这个选题拍完之后,我会想说把这个场景记录下来,这种有时候是你刚好遇到,刚好那个景色刚好那个时间点,这种有时候就是可遇不可求。
在新技术、新设备、新场景层出不穷的全媒体时代,老记者的看家本领竟然是?
洪天益:做这种东西要花很多时间,经常做肯定是要花时间,没办法偷懒,包括你拍视频,出去拍新闻要多拍多积累素材,有些东西要多问为什么,很多东西要比别人勤奋一点。
陈萌:我觉得新闻行业是永远在追寻真相的路上。
因为语言不通,陈萌在采访的过程中,还闹出过不少乌龙。
陈萌:我有一次出去踩点的时候,我去到一个村子里面,那个算是一个纪念馆,但是是属于私人纪念馆,地图上也找不到,导航找不到,然后我就去村子里面挨着问路,我印象很深刻就是当时有问一个老年人,他听不懂我说的话,我们就各说各的,他就一直拽着我的手,当时我觉得有点太热情过度,然后我脑子里面就想到那些新闻什么大学生去村子里面被拐卖,我当时就很害怕,结果他后面给我找了一个年轻人,过来跟我沟通,很凑巧老年人他家刚好是我要找的采访对象的邻居。
对闽南语一窍不通,还敢做咱厝专题!她说?
陈萌: 我们通过节目让海外的人了解家乡的变化,让我觉得这份工作也是蛮有意义的。
潘伟鹏:虽然现在是短视频时代,但是我觉得制作一些值得被记录的事情的纪录片是我的新闻理想。
虽然被叫“老潘”,但他其实是98年的。关键还是做事稳!
潘伟鹏:比如说隔天的采访,我会提前一个晚上把所有设备整理好,确保有没有充电,内存卡有没有在,以防到现场有什么准备不足,这样会比较更好地完成工作。
老潘是个典型的慢性子,但是新闻怎么可能慢呢?当冰山遇到火海,还是能碰撞出火花。
潘伟鹏:我觉得比较印象深刻的就是出差去杭州拍摄《一鹤飞》出演中国戏剧节,那个时候第一次接触这种掌上木偶幕后,完成了我的工作,给他们带来一定传播度,也是作为一个非遗文化的传播者。
最后字幕:
祝福,所有追“新”人,记者节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