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融入双循环 晋江实体经济迎来发展新格局

  • 20-12-23 20:05:40

12月16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发布,晋江位居第四位。在全球疫情蔓延,经济环境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晋江持续践行“晋江经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引导服务,助力行业企业创品牌、练内功、提品质,扩大国内循环优势,稳固外贸国际循环基本盘。1-11月,晋江规上工业产值5387.5亿元、增长5.3%,连续8个月单月实现正增长。

品牌:一剪寒梅  傲立风雪

12月15日,舒华体育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也是今年全国首家在A股市场上市的体育公司。舒华表示,上市后将乘着“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战略的东风,打造成为全球健身行业最具规模的领先品牌。

舒华体育营销事业中心总经理 李晓峰:我们会借助整个资本的力量,加强自主研发,向提供“科学运动、智慧健身”的健康解决方案的(服务商)转变。

舒华此次上市,是今年来继海纳、恒盛第三家登陆资本市场的“晋江板块”新军。截至目前,晋江累计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49家,证券市场总市值超3500亿元。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晋江品牌企业通过巩固产品优势,加速提升产品竞争力,深耕国内市场,实现逆势突围。中国品牌之都在经济严冬表现格外抢眼。

10月,天猫联合第一财经中心发布,晋江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同时上榜《2020新国货之城》榜单,并作为唯一县级城市,跻身榜单第九位。

今年前三季度纺织服装、制鞋、建材陶瓷、食品饮料等主导产业全部实现正增长。一批品牌龙头企业经营业绩逆势上扬。

晋江市工信局局长 林永红:通过持续推动5个创新,技术、产品、品牌管理跟商业模式的创新造就一批竞争力的差异化、特色化的民生消费品品牌,同时也为我们打通内循环的通道,积淀了非常雄厚的基础。

 

抱团:一枝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晋江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软实力,离不开背后完善的产业链条硬实力。在畅通双循新格局下,晋江建立起常态化产能对接平台,让其余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品牌方与制造企业的产能协同发展。

截至目前,晋江先后组织了10多场产能供需对接活动,超过18家品牌企业与本地代工企业和上游原辅料材料供应商签订产能对接协议,帮助20家外贸企业转型为本地鞋服品牌ODM代工。

除搭建平台,晋江还出台了支持企业转型品牌代工的扶持政策,其中,仅资金奖补最高达1000万元。

乔丹鞋供应链供应商管理部经理 阳洪波:我们的品牌方与供应商之间建立一个良性的平台。整体上我们可以共同发力,打造一个和谐共赢的发展平台。

出海:新业态新模式  开辟新蓝海

在疫情影响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晋江外向型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大循环,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12月15日,晋江陆地港重启跨境电商 6个月后,迎来了今年跨境电商零售出口业务的第600万单。

晋江陆地港进出境快件管理中心经理 郭妙玲:第600万单是来自我们lazada电商平台的,是出口到菲律宾的。主要有咱们的特色产品:鞋服。

截止12月15日,晋江陆地港在2020年已承运跨境电商出口货物近2244吨,出口单量600万余件,出口总额6329万美元。

晋江持续加快外贸升级,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多渠道打通国际贸易物流通道,阿里巴巴设立LAZADA来赞达晋江仓,新开通两条国际“客改货”航班,陆地港正式运营机场城市货站,实现陆空联运、无缝对接。

在一系列稳外贸、稳订单等措施的带动下,晋江出口市场逐渐回稳,前三季度晋江出口降幅持续收窄,机电、鞋材、纸制品等出口逆势上扬,分别增长108.7%、14.11%和5.3%。

创新:科技赋能  高质量发展底气足

12月5日第五届“海峡杯”福建(晋江)创新创业大赛历经3个月的激烈角逐,一批涉及新材料、新基建和大健康行业的创新项目脱颖而出。大赛至今已经走过五个年头,吸引超5400个项目同台竞技、超950个海外团队慕名而来、超50个本地企业深度参与、超30个项目落地生根。

日前,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公示2020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名单,晋江市128家企业入选,认定数占全省十六分之一。较2019年净增87家,增长52.7%,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53家,创历史新高。

今年来,晋江全面提升科技政策撬动作用,兑现各级各类扶持资金5200多万元,联合税务部门引导169家企业申报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减免额超过2亿元。106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分段补助扶持资金5999万元,比上年增长36.8%。

晋江市科技局局长 蒋家兴:后疫情时代要打通国内外双循环,构建发展新格局,更加注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带动形成好的产品,好的生产工艺,好的生产技术。 

现在,科技赋能制造业,已经成为推动晋江加速融入“双循环”发展的强大引擎。今年1至10月,晋江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实现规上产值1006.5亿元,同比增长2.5%。

新的一年,晋江将加快“先进制造业立市、高新产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兴市”,不断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方位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实现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