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
- 21-07-26 21:22:45
早在800多年前,福建泉州安海镇(时称石井镇)就已经建造了一座跨海长桥。它由花岗岩砌筑而成,长度约2255米,是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也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它就是——安平桥。
古桥安静地横卧于晋江安海与南安水头交界的海湾之上。曾经,它肩负着联系泉州与广州、漳州交通的重要使命。五华里的长度,使它又得名“五里桥”。
安海文化人士 许谋清:当时南宋的时候,朝廷的财政五分之一靠海港,当时的海港一个是泉州港,一个是广州港。泉州有北港南港,税收有一半是安海港。从海上贸易,因为贸易而建镇的就安平镇,别的地方都没有。
安海建镇以后,海上贸易更加繁荣。当时的安海港位列国家官方口岸,泉州商人海外贸易的队伍不断壮大。南宋初年,安海港货物运输集散量巨大,单靠原本的小船运输显然无法负荷。这时候,建一座能沟通港口和陆地,适应海内外经贸需求的桥梁,便提上了安海人的议事日程。
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吴金鹏:当时最早提出建议的倒是僧人宗教人士先提出来,一个僧祖派,还有安海龙山寺的僧智渊,两个人先提出来要修桥。智渊也自己捐了1万缗,再加上因为海外贸易受益的海商,叫黄护,也出了1万缗,开始这样的情况下,就开始运作安平桥的建设。
遗憾的是,桥梁建设过半,当初的倡建者都先后过世,于是黄护的儿子黄逸和僧人惠胜接过了造桥的重担。直到赵匡胤的五世孙赵令衿,来到泉州任太守,他申请了国家财政拨款来修桥。第二年,也就是1152年,历时14年的安平桥,终于竣工。
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吴金鹏:当时在修建过程当中,除了我们说的僧人,除了海商,还有地方官员,还有皇族的参与以外,也有当时老百姓的平民也参与了捐资来建桥。所以体现了社会多元结构来支持建桥,才能够成就这样一个安平桥这么大的工程。
安平桥建成的数百年间,虽然历经战乱,屡遭破坏,但是古镇居民都效仿先人捐出家中钱财,将它修复如初。2308条石板严丝合缝镶嵌在一起,顺着潮起潮落,从南宋绍兴八年一路铺排过来,纵贯了八百多年的岁月。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黄群贤:安平桥根据水文跟地质条件,采用三种不同形式的桥墩,比如说,水流比较缓的,我们可以采用方形的桥墩,那水流比较急的,我们可以采用单尖船型的桥墩,或者是双尖船型的桥墩,这些先进的造桥技术,将古代的造桥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宋元刺桐港鼎盛之时,安海港成为十分兴隆的刺桐“南港”。彼时,一批批商贾行囊里装着锦缎、药材、丝绸,跨过长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