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梧埭村:百年面线 代代相传

来 源:编辑:发布时间:2023-09-25 查看数0

今天的“村村有料,我来报料”系列报道,一同来关注安海梧埭村的面线。

晋江市融媒体中心主持人陈冰冰:村村有料,我来报料。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冰冰。今天,我们来到了安海镇的梧埭村,梧埭村的面线有百年的历史,非常有名。每个年龄段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面线记忆,那冰冰也是不例外了。今天就跟着我一起去了解一下面线的制作过程。

每天凌晨三点钟,安海梧埭村的手工面线匠人便开始了制作手工面线的一天。经过和面、压面之后,进入“割(米啇)、搓(米啇)、缠面”。

安海镇梧埭村阿罗师手工面线传承人 吴自由:先把一整大块的面团切成一小条一小条的,等下放在那边的时候是发酵的过程。在这个工序上面我们要注意什么呢?在这个工序上面,我们要用手把它拉扯均匀。我想要体验一下,可以。你就是后手拉,前手托着它,就是前手把它送出去,后手我们一直退。我大致上能够理解,但是我想法跟手跟不上。前手把它送出去,后手就是在塑形。

将(米啇)放上梯子发酵后,就来到工序—划(米啇)。

安海镇梧埭村阿罗师手工面线传承人 吴自由VS晋江市融媒体中心主持人 陈冰冰:我就先示范一下划(米啇)。要先蘸一下面粉,比较不会粘。我们就是往面的中间,中间往下压,然后拉,有没有觉得很酷。 一阵风吹过的感觉,一甩,上面剩余的面粉就弹起来了。武侠的感觉。 我也想要尝试一下,让我来拉一下。你要往下压一下, 再往外拔过来,准备,拉得怎么样,可以。

安海镇梧埭村阿罗师手工面线传承人 吴自由:我们做面线,在我们村庄也算是祖传。我们都是上一辈的人教下一辈的人。我是从我一个堂叔那边学来的。初中毕业就不想读书就学做面线。一做就二十五六年了。但很多人说做面线还是很辛苦的,太辛苦了。现在都没人学了,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以前就是也不想去打工,跟打工差不多,做到现在就这个年纪了,好像对面线有一种感情,舍不得放下。

晾晒完的面线,开始进行拾坎。

有说要分多少吗?还是也是凭感觉的,凭感觉的,分完然后一小撮。你手拿起来,然后再给它弄过来,叠起来,要捋顺一下。手抓这边。这样叠起来,对,然后剩余的给它摘掉,这样就很好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家庭作坊逐渐减少,规模化、产业化面线企业也发展了起来,不仅带动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安海梧埭村面线也走向了世界。

晋江市美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龙德:我做这个面线是从16岁念书出来,当学徒,当了三年四个月。这个行业我已经做了三四十年了。当时我是想单纯做手工面线是不够。所以想把这个面线再发展起来,规范化。所以我就把手工面线演变一下。变成也有机器来代替的机器面线。也有把面线进行油炸,变成油炸面线。还有冲泡的面线。

一天正常我们业务需求的话,这个车间一天可以做一吨。我们目前是以质量求生存打品牌。所以我们现在不求数量很多,求质量。 当时也农业社也没有收入,当时前辈就是靠农业让我们村庄有面线。一辈一辈地延续下来,现在也变成我们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撑。

2019年,梧埭村传统手工面线申遗成功。2022年,梧埭村传统手工面线获评泉州市级“一村一品”。

晋江市安海镇梧埭村委会副主任 吴中秋:我们梧埭村的面线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后面我们规划要做产业体验等方面的东西,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接受这个东西,传承面线。

晋江市融媒体中心主持人陈冰冰:为了让手工面线得到传承,也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这道古早味,有很多人在不断地努力,让面线一丝一瞬间的温情继续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