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龙湖镇烧灰村灵鹫寺发现4幅“飞天”浮雕石刻
在泉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晋江普查队员于龙湖镇烧灰村灵鹫寺安置佛像的须弥座发现疑似元明时期的4幅“飞天”浮雕石刻。近日,经文保专家现场勘察,初步判断灵鹫寺发现的“飞天”浮雕石刻源于明代。这是泉州“四普”中首次发现明代“飞天”浮雕石刻,进一步丰富了我市文化遗产资源,更为泉州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物佐证。
在本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灵鹫寺尚存有明代石须弥座3座,包括明代石柱2对、清乾隆石香炉1座,及民国时期弘一法师所题字匾1个、楹联4对等重要文物,具有极高文化价值与宗教价值。其中,3座石须弥座上的石刻尤为引人瞩目。仔细端详,雕刻的瑞兽祥瑞端庄,“飞天”轻盈曼妙,“鱼跃龙门”腾跃激浪,花卉栩栩如生……
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吴金鹏:年代应该会比宋元时期要晚一点,第一就是它没有那么环路了,它的上、下都没有雕刻
都是素面的,它的分隔柱也是素面的,这个分隔柱还不是跟“飞天”连在一起,它是独立设置的“飞天”的造型,所以我们认为这个的年代应该在明代。
除难得一见弥足珍贵的明代“飞天”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弘一法师的书法石刻。弘一法师结缘灵鹫寺源于至交广空法师时任灵鹫寺住持。
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吴金鹏:正是因为广空法师,才有弘一法师来到留在这个地方的墨宝,广空法师我们还可以讲到他跟草庵的关系。广空法师在草庵南流传的百两黄金支持革命的故事,这些资料都非常重要。
晋江灵鹫寺不仅是泉州建筑、宗教历史溯源的重要佐证,还见证了泉州对外文化交流的波澜壮阔。作为菲律宾灵鹫寺祖庭,这座古刹承载着特殊的侨乡记忆。1957年,广空法师徒孙灵鹫寺心莲姑远渡菲律宾弘法,将闽南佛教文化播撒菲律宾,在当地建立灵鹫寺。
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吴金鹏:所以这个庙,在推进中菲文化交流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它应该是一个村庄的小庙,
其实是一个文化的宝藏。
这次在灵鹫寺的收获可不止这些。吴金鹏还发现了清乾隆时期的石香炉、清代的食台。在灵鹫寺原外墙处,还发现了一些疑似宋代几何纹图案的砖。从宋代到民国,不同时期的文物见证了灵鹫寺文化的延续。吴金鹏用 “一眼千年” 形容灵鹫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