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兴城晋江打造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县域典范

来 源:编辑:发布时间:2025-07-24 查看数0

国之大计,教育为先。近年来,晋江持续缩小区域、城乡、学校、群体“四个差异”,建立城乡共同体促进公共服务均等,不断优化教育环境、完善教育生态、提升教育水平,让群众福祉更殷实,让这座城市更宜居。2025年高考再创佳绩的喜报,成为晋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生动注脚。

2025年高考,晋江再创佳绩:特控、本科上线率超过全省上线率,特控上线维持在3000人以上高位;全省历史方向前50名、物理方向前100名的尖优考生人数比去年翻了将近一番,大部分学校都有600分以上高分考生;清华北大、强基计划、少创班等“国家选才”项目全面突破。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晋江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坚定决心。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教育不仅关乎城市未来发展根基,更是推动产业升级、培育创新动能的关键支撑。2024年,晋江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的32.93%,保障全省县域规模最大的12.08万名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吸引力。近年来,晋江市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集团化办学,形成“名校带新校”“强校带弱校”的教育发展格局,打造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链。集团化办学也让晋江的名校由零散的“盆景”变为成片的“风景”。目前,晋江共有教育集团40个,成员学校63所,新增、改造优质学位8.2万个,优质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集团化办学成为晋江城乡教育均衡的“密码”。

资源扩容破解学位供给难题

近年来,晋江教育版图显著扩展。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晋江在教育领域的建设项目140个,计划总投资约107.82亿元,已建成晋江一中池店校区、晋江学校、高铁实验小学等项目。今年,晋江还将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重点片区教育规划布局,计划竣工投用28个项目,总投资23.8亿元,预计新增、整合学位2.6885万个。同时扩大招生规模,普高升学率达70.02%,较往年提升10%,学位刚性缺口问题得到显著缓解。

今年9月,位于晋江市池店镇的晋江恒一高级中学将正式投入使用,这所崭新的学校将迎来首届400名高一新生,同时学校也将开启小班化教学和AI赋能,构建“个性化、精准化、高效化”的教育新生态。

晋江恒一高级中学校长 汪新栋:我们恒一教育集团过去14年的教育生涯中,累计为全国8000名学生进行高品质的教育服务,累计培养学生110余人考取清华、北大。在全国的竞赛,尤其在拔尖生的创新培养这个板块,为我们福建甚至为全国作出重大贡献。

包括恒一高级中学在内,晋江储备的30个普高扩容项目,如同毛细血管般延伸,全部建成投用后,预计可增加学位2.88万个,从而满足2029年的“过峰”需求。

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均衡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晋江勇立潮头,率先探索“5G+专递课堂”这一全新教育模式。借助高速网络与云端技术,市直名校与基层学校实现了“跨时空共学”。去年8月,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完成回迁,全新校区先进的软硬件设施为“5G+专递课堂”的深度应用提供了强大支撑。目前,该校与青阳街道崇德小学、内坑镇三民中心小学、池店镇唐厝小学等6所学校结对帮扶,邀请名师、青年骨干教师定期做客“5G+专递课堂”,让优质课堂穿越时空,惠及结对校。

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学生 黄鑫彤:通过5G课堂的形式,和对面的小朋友一起上课很有趣,老师讲得很精彩、很好,可以和对面的小朋友一起互动,和他们互相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收获,和他们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王达仁:探索一种新型的城乡帮扶机制,让基层学校的孩子能够拥抱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自2023年秋季“5G+专递课堂”启动以来,晋江已成功搭建105对晋江市级及10对泉州市级结对帮扶学校,有效弥合了区域、城乡、校际间的教育差距,真正实现了优质教育的“零时差”共享。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浪潮中,晋江一间间教室里,正悄然孕育着蓬勃的“生长力量”。

特色办学促进两岸融合

为推动海峡两岸以惠促融、以情促融,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晋创业就业,去年秋季,全省首个学“前台胞子女班”落地晋江市第三实验幼儿园中南园区,针对台胞班幼儿园开设“一主两翼”课程。今年秋季,晋江将在晋江学校、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象山校区正式开设初中、小学台胞子女班,为在晋台胞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以实际行动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促进融合发展。

从高考成绩的突破到教育生态的重构,从硬件设施的改善到教学模式的创新,晋江教育正在书写新时代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