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歌本珍藏安海“二抗剧团”烽火记忆
“要歌唱,要唤醒这些沉迷在粉色中的羔羊”——一本泛黄的抗战歌本上,这句八十年前的誓言,穿越烽火硝烟,在今时今日依旧振聋发聩。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它揭开了尘封的历史:晋江安海“二抗剧团”的青年师生,在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以艺术为枪,点燃了小镇的抗日烽火。
安海实验幼儿园校史馆内,柔和的灯光映照着几张泛黄的老照片。颜花花女士久久驻足,凝视着照片中那群青年教师和学生眼中燃烧的炽热信念——那正是她父母颜期湛、周采苹当年并肩战斗的“安海二抗剧团”同仁。
安海“二抗剧团”骨干颜期湛 周采苹后人 颜花花:当时是1940-1943年的时候,抗战刚好在一个相持的阶段,厦门已经沦陷了。安海一批知识分子,主要是小学教师,组建剧团,发动群众来宣传抗日,“二抗剧团”就是在那时候产生的。
颜花花的父母正是“二抗剧团”的首批骨干。翻开一本纸页泛黄的手抄歌本——这是颜花花父母留下的珍贵遗物。其中不仅工整抄录着《黄河大合唱》《战场思亲》《剧团战歌》等激昂旋律,更在谱面留白处,凝固着父母当年亲笔写下的誓言。
安海“二抗剧团”骨干颜期湛 周采苹后人 颜花花:要歌唱,要唤醒这些沉迷在粉色中的羔羊。
“二抗剧团”成立后,包括颜期湛、周采苹在内的师生们利用寒暑假密集排练演出,举办抗日歌咏大会,高举标语示威游行。
安海“二抗剧团”骨干颜期湛 周采苹后人 颜花花:他们唱革命歌曲、进步歌曲,喊着口号走街串巷,让抗日的声音更深入地传播到群众当中。
这些充满力量的歌声与呐喊,将安海镇的抗日救亡氛围推向高潮,剧团鲜明的爱国旗帜成为当地进步力量的象征。但危险始终如影随形。颜花花讲述起父亲颜期湛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
安海“二抗剧团”骨干颜期湛 周采苹后人 颜花花:他到同安去教书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就知道他是进步人士要来抓他,村里面一个保长就偷偷告诉他,他半夜12点什么东西都没拿,一个人就从同安这样跑回来,在敌人要抓他之前。
硝烟散尽,新生活如朝阳升起。新中国成立后,颜期湛、周采苹夫妇将满腔热忱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安海“二抗剧团”骨干颜期湛 周采苹后人:(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在这个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而且得了好多奖状,我妈的奖状都是县里面的先进,我爸也得到县里的。
更令人动容的是前辈那份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
安海“二抗剧团”骨干颜期湛 周采苹后人:我妈看我老公会写毛笔,自己写春联,她好几年就叫他写的书法贴在门上,都是写着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全靠毛主席,饮水思源,一直写这副对联贴着。
安海“二抗剧团”骨干颜期湛 周采苹后人:他们这一代人真的很值得我们尊敬,教育小孩子要相信党相信政府,今年刚好是抗战胜利 80周年,再重新翻阅看到父母亲的这些经历,看到他们当时写下的豪言壮语,我们真的很感慨。在这个新时代,更要想起我们现在的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要珍惜要发扬前辈的这种精神然后过好我们现在的日子。